摘要:[12] 照朱熹的说法,封建君臣之理,不仅在实际的君臣关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 ...
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
薛瑄所反对的正是这一点。[15] 自从程颐提出这个命题以来,经过薛瑄、罗钦顺等人发展和改造,到王夫之就成为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了。
[42] 薛瑄:《读书录》卷八。黄宗羲说:先生以复性为宗[81],说明复性说在他学说中的重要地位。仁义礼智即是性,非四者之外别有一理为性也。在薛瑄那里,道器与理气属同一类范畴,道器不相离也就是理气不相离。但他说:理气本不可以先后言。
[79] 薛瑄:《读书录》卷六。[28] 薛瑄虽然批判过佛教以世界为虚妄的思想,却提出天地万物皆虚,惟理最实[29] 的说法,比朱熹理皆实有的说法更糟糕,显然是受佛教思想的严重影响。这期间,佛教与高昌回鹘王室相依,在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各阶层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昌回骼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新疆社会科学》第1期发表的孟凡人的文章《略论高昌回鹘的佛教》。直到佛教成为独立于儒、道之外的第三派势力时,才被废置不用。《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的严北溟的《论佛教哲学在思想史上的挑战》一文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民风习俗进行了挑战,而且不断取得胜利。作者认为,佛教哲学比其他哲学宗教特异之处是,利用宇宙在空间、时间上的无限性,事物产生、发展、变灭的因果联系和相互作用等辩证原理,论证其唯心主义,并自发地臆测到某些客观真理的点滴碎片。
关于该书的指导思想和写作方法,任继愈说:我们这部佛教史力求取材广泛,叙述详尽。因为空本来是对‘有或‘存在的否定性概念,而否定性概念的辩证法——肯定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要走到自己的反面,即朝向自身的否定,正是佛教哲学中朴素辩证法的最重要的核心。
《云南社会科学》发表赵格的《关于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时代》一文,指出:过去有人持傣历即佛历说,认为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时代早于中原。佛教由义学演变为宗教的对峙,对人人是否都能成佛的问题,玄奘未能解决,必须游佛教本土以明究竟。它还以科学外貌出现,用捏造虚伪数字的巧妙手法,使某些天真的思想家相信佛教就是科学,从而在对方向科学信仰的挑战下屈服了。与此同时,回鹘民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还创造出了灿烂的佛教文化,这个佛教文化深受内地佛教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汉族和回鹘两个兄弟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
这是佛教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格义的出现,正是大量地引儒道之学掺入佛法的那股思潮的反映。在第1卷中,系统地考察了东汉、三国时期佛教传入初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的过程,论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处于依附地位,在传入初期更是如此。各宗派判教的出现,佛与儒、道的斗争,封建统治与寺院经济的矛盾,使玄奘感到,必须弥缝教义上的纷争,加强理论建设以团结众僧,这样就只有去印度求学以求得根本解决。
他认为真唯识量集中地反映了玄奘的哲学与逻辑思想,其论证是典型的经院哲学问题,其论旨虽不能赞同,但在因明的范围内,他的比量形式没有过失。杨延福在《玄奘乘危远迈的佛学原因》(《学术月刊》第1期)中,提出玄奘出游,原因有三。
还有人持八真景陇金殿国说,认为公元12世纪传入。此外,《哲学研究》第4期还译载了法国学者多来尼克·瓦泽的题为《马祖道——八世纪的禅宗大师》一文,对马祖以前的禅宗传授法表示怀疑,认为马祖是真正的禅宗大师,唯是自心所现的观念就是马祖学说的核心。
-------------------------- * 原载《中国哲学年鉴》(198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152‒154页,署名近思。玄奘每慨前代译经多所讹略,遂游西土,访求真本以考订焉。不给有、无做任何具体的规定,不明确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不论认世界为单纯的有或单纯的无,都是不能摆脱唯心主义的。这种方法,从东汉开始,流行二百多年。作者收集了前人所未见的材料,吸收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在佛教哲学的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1卷(全书共分8卷,将陆续出版)。
二是由于宗教哲学上的原因。三是出于佛教本身的利益。
第一次挑战的结果是玄学与佛学合流。最后,关于佛教经律中对寺院财产的规定,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与译场,近百年来我国佛教研究的情况等方面的问题,也有人作了专门论述,这样就扩大了佛教研究的领域。
为了解决它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的矛盾,使两者一致起来,便把儒家和道家学说引入佛法解释中去,这样便产生了格义法。他对新疆高昌回鹘佛教信仰情况以及与外界佛教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论述。
但就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而论,还有待于深入发展。刘国楹在《唐代古文运动和佛教》(《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一文中提出,佛教对唐代的古文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他着重指出,佛教的空,既是糟粕,同时又是精华之所在。他根据有关资料提出,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时代,上限为13世纪,下限为16世纪的300年间。
作者对上述说法一一加以辨析,认为不能成立。它在形式逻辑上也有错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因明的局限性有关的。
他认为,佛教同儒家传统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但因为它采用了通俗化的宣传方式,因而造成了产生古文运动的必要的可能的条件。接着又是儒佛合流,佛教成为宋明理学(包括程朱派和陆王派)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
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佛学 。一年来,关于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关系,有些研究者进行了专门探讨。
作者认为,高昌回鹘开始信奉佛教的时间,在公元9世纪晚期至10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5世纪中叶左右,前后流行500年。作者从6个方面论证了佛教讲空的辩证法原理,并认为佛教发展到禅宗惠能时,把空这个实质上是否定性辩证法的概念提到彻底否定主观世界的高度,因而对后来思想界产生过积极影响。所谓格义,就是用世俗典籍的名词概念去比附佛教的名词术语,作为佛经的注解。一年来,关于佛教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入和传播情况,已有文章专门进行介绍和研究。
在作者看来,格义所要解决的是佛教与外部学说的矛盾,后来出现的判教,是解决佛教内部不同学说的矛盾,但都是不断地引导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作者指出,有一种说法,把认世界万有为有的观点叫作唯物主义,把认世界万有为无的观点叫作唯心主义,这是不对的。
一是由于翻译上的问题。有人持南诏国佛法鼎盛说,认为公元8世纪间即已传入。
罗炤在《世界宗教研究》第3期发表《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待真唯识量》的文章,不同意从内容到形式全盘否定真唯识量。这个挑战表现为两大问题,一是对儒家纲常伦理观念应否维护的问题,一是神灭论与神不灭论的是非争执问题。